聯系人:孟經理
手 機:15366781119
網 址:www.xzswhb.com
地 址: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開發區
工業廢氣處理高效脫硫技術的核心是通過物理、化學或生物方法,將廢氣中的硫化物(主要是 SO₂,還包括 H₂S、硫醇等)轉化為穩定的固態或液態產物,從而實現達標排放。不同技術的脫硫效率、適用場景及成本差異較大,需根據廢氣中硫含量、煙氣溫度、處理規模等因素選擇。以下是主流高效脫硫技術的原理、特點及應用場景:
一、濕法脫硫技術(效率更高,應用更廣)
濕法脫硫是利用液體吸收劑(如水、堿液、漿液等)與廢氣中的 SO₂發生化學反應,生成可溶性鹽或其他化合物,脫硫效率可達 90%-99%,適合中高濃度 SO₂廢氣(如電廠、鋼鐵、化工行業)。
1. 石灰石 - 石膏法(應用更成熟)
原理:以石灰石(CaCO₃)漿液為吸收劑,與 SO₂反應生成亞硫酸鈣(CaSO₃),再通過氧化風機通入空氣,將亞硫酸鈣氧化為石膏(CaSO₄・2H₂O),實現 SO₂的固定。
化學反應:
吸收:SO₂ + CaCO₃ + H₂O → CaSO₃・1/2H₂O + CO₂↑
氧化:2CaSO₃・1/2H₂O + O₂ + 3H₂O → 2CaSO₄・2H₂O(石膏)
優勢:
脫硫效率高達 95% 以上,技術成熟穩定,運行成本低(石灰石原料廉價易得)。
副產物石膏可回收利用(用於建材、水泥緩凝劑等),實現資源化。
適用場景:大型火電廠、燃煤鍋爐、垃圾焚燒廠等煙氣量巨大(10 萬 m³/h 以上)、SO₂濃度較高(1000-5000mg/m³)的場景。
不足:設備體積大,需處理廢水(含石膏漿液),低溫煙氣易結露腐蝕設備。
2. 氨法脫硫
原理:以氨水(NH₃・H₂O)或碳酸氫銨為吸收劑,與 SO₂反應生成亞硫酸銨((NH₄)₂SO₃),進一步氧化為硫酸銨((NH₄)₂SO₄)。
化學反應:
吸收:SO₂ + 2NH₃・H₂O → (NH₄)₂SO₃ + H₂O
氧化:(NH₄)₂SO₃ + 1/2O₂ → (NH₄)₂SO₄
優勢:
脫硫效率≥95%,吸收速度快,適合高濃度 SO₂(5000mg/m³ 以上)。
副產物硫酸銨可作為化肥,實現 “變廢為寶”,尤其適合化工、焦化等有氨源的企業。
註意事項:氨水易揮發,需做好密封設計,避免氨逃逸造成二次汙染;硫酸銨結晶需嚴格控製工藝參數(如 pH、溫度),否則易堵塞設備。
3. 雙堿法(改良濕法,減少結垢)
原理:先用 NaOH 或 Na₂CO₃溶液(第.一堿)吸收 SO₂,生成可溶性鈉鹽(如 Na₂SO₃),再用 Ca (OH)₂溶液(第二堿)還原 Na⁺,生成 CaSO₃沈澱,實現堿液循環利用。
優勢:避免石灰石法的結垢問題,脫硫效率達 90% 以上,適合中小型鍋爐、窯爐(煙氣量 1-10 萬 m³/h)。
不足:NaOH 成本高於石灰石,運行成本略高,需控製 Na⁺流失率以降低消耗。
二、幹法脫硫技術(無廢水,適合低濃度 SO₂)
幹法脫硫利用固體吸附劑或催化劑與 SO₂反應,產物為固態,無需廢水處理,但脫硫效率相對較低(70%-90%),適合低硫廢氣(SO₂濃度<500mg/m³)或缺水地區。
1. 活性炭吸附法
原理:活性炭表面多孔結構吸附 SO₂,同時在氧氣和水存在下,SO₂被氧化為 H₂SO₄,附着在活性炭表面;飽和後通過加熱或洗滌再生活性炭,回收稀硫酸。
優勢:可同時脫除 SO₂、NOₓ、粉塵等汙染物,脫硫效率 80%-95%,適合垃圾焚燒、化工等復雜廢氣。
不足:活性炭成本高,再生能耗大,處理高濃度 SO₂時吸附容量有限,適合中小規模處理。
2. 幹法噴鈣脫硫
原理:向高溫煙氣(800-1000℃)中噴入 CaO 粉末,SO₂與 CaO 反應生成 CaSO₃,部分 CaSO₃在高溫下被氧化為 CaSO₄,產物隨飛灰一起被除塵器收集。
優勢:工藝簡單,投資低,無廢水排放,適合中小型燃煤鍋爐(如鏈條爐、流化床鍋爐)。
不足:脫硫效率較低(60%-80%),鈣硫比(Ca/S)需達 2.5-3.0(濕法僅需 1.05-1.1),固廢產生量大。
三、半幹法脫硫技術(兼顧效率與成本)
半幹法以幹粉或漿液為吸收劑,在反應器內與煙氣接觸,水分蒸發後產物為幹粉,脫硫效率 80%-95%,介於濕法與幹法之間,適合中等硫濃度廢氣(500-2000mg/m³)。
1. 循環流化床脫硫(CFB)
原理:將 Ca (OH)₂漿液或粉末噴入循環流化床反應器,煙氣與吸收劑劇烈混合,SO₂與 Ca (OH)₂反應生成 CaSO₃,部分被氧化為 CaSO₄;未反應的吸收劑通過分離器循環利用,提高利用率。
優勢:脫硫效率 90% 以上,鈣硫比低(1.2-1.5),無廢水,設備緊湊,適合 10-30 萬 m³/h 煙氣量的工業鍋爐、垃圾焚燒爐。
關鍵:控製反應器內溫度(100-150℃)和循環倍率(通常 10-30 倍),確保吸收劑充分反應。
2. 噴霧幹燥脫硫(SDA)
原理:將 Ca (OH)₂漿液通過噴嘴霧化成細小液滴,與高溫煙氣接觸,液滴蒸發水分的同時,SO₂與 Ca (OH)₂反應生成 CaSO₃,產物為幹粉狀,由除塵器收集。
優勢:脫硫效率 85%-90%,適合煙氣量波動較大的場景(如鋼鐵廠燒結機),設備維護簡單。
不足:霧化效果對脫硫效率影響大,需精準控製液氣比和煙氣出口溫度(避免結露或幹燥不充分)。
四、高效脫硫的核心技術要點
提高反應速率:通過增大氣液 / 氣固接觸面積(如霧化噴嘴、流化床設計)、優化反應溫度(濕法 20-60℃,幹法 / 半幹法 100-180℃)、調節 pH 值(濕法 pH 5.5-6.5,氨法 pH 8-9)等,促進 SO₂與吸收劑反應。
減少副產物汙染:濕法需處理含硫廢水(通過石膏脫水、蒸發結晶回收資源);幹法 / 半幹法需確保固廢(如 CaSO₃、CaSO₄)穩定化,避免二次釋放 SO₂。
結合末端協同處理:與脫硝(如 SCR、SNCR)、除塵(如電除塵器、布袋除塵器)技術集成,形成 “脫硫 + 脫硝 + 除塵” 一體化系統,降低整體投資和運行成本(如電廠的 “超低排放” 改造)。
總結
高效脫硫技術的選擇需遵循 “因地製宜” 原則:
高硫廢氣(>2000mg/m³):優先選濕法(石灰石 - 石膏法、氨法),確保脫硫效率>95%;
中硫廢氣(500-2000mg/m³):半幹法(循環流化床、噴霧幹燥)性價比更高;
低硫廢氣(<500mg/m³):幹法(活性炭吸附)或小型濕法(雙堿法)更經濟;
特殊場景:缺水地區選幹法 / 半幹法,需資源回收(如硫酸銨、石膏)選氨法或石灰石 - 石膏法。
同時,通過自動化控製(如在線監測 SO₂濃度、自動調節吸收劑用量)和定期維護(清理結垢、更換吸附劑),可進一步提升脫硫系統的穩定性和效率,實現長期達標排放。